不愧是“魔鬼式”全能训练出来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纯正俄味一次听够!
不愧是“魔鬼式”全能训练出来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纯正俄味一次听够!8月18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简称“柴院”)首次联合呈现的开幕演出——即将上演。这场音乐会不仅将宴飨每一位有着挑剔耳朵的资深音乐“老饕”,也是对俄罗斯钢琴学派卓越传承的生动展示。
俄罗斯的土地静静地漫延在整个欧亚之北。从悠扬奔流的伏尔加河到清澈静谧的贝加尔湖勾勒出俄罗斯人民的所居之所:北极圈的冰雪覆盖其顶端,南方的草原依依摇曳着无垠的生命,中部高高托起的是西伯利亚荒莽的高原。广袤的疆域使西伯利亚凛冽的寒风越过高原直挺地吹到神秘的乌拉尔山脉后,止步不前。东欧平原由此成为蕴育俄罗斯耀熠民族文化的温床。莫斯科便在此中肆意生长。
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传奇,历经炮火袭扰,却依然坚定而充满活力。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化全方面异军突起,在文学、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学,如同这片土地上的皑皑积雪,覆盖了人类情感的每一个角落。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普希金的字句,深入灵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变迁,竭力讴歌俄罗斯土地上的巍峨山川,葳蕤林木和可爱人民。
俄罗斯绘画则记录着这个民族的灵魂与历史。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的海景画捕捉到海洋的灵魂,他的画布上,波涛汹涌,狂风呼啸,船只在巨浪中挣扎。伊利亚·列宾的现实主义作品,则将画笔深入到了俄罗斯的社会肌理中。伊萨克·列维坦的风景画,充满了诗意与宁静。他描绘的俄罗斯乡村,宁静而广袤,晨曦中的湖泊,黄昏下的树林,每一幅画都如同一首抒情诗,捕捉到自然的灵动。
音乐也不甘岑寂,终于参与进狂欢的合奏中,从格林卡到达尔戈梅斯基,从五人团到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整日与诗人、作家和画家们为伴,交相辉映。柴科夫斯基悠长的抒情旋律如同刻在俄罗斯民族灵魂深处的声音景观,回响不息,穆索尔斯基在《鲍里斯·戈杜诺夫》中赞颂俄罗斯的大地、忧郁的河流与各个阶层的人民。俄罗斯的芭蕾舞者们,飘飖的身姿宛如西伯利亚的雪在空中飞舞,带来无尽的美感与遐想。
每一篇诗文,每一部小说,每一幕戏剧,每一幅绘画,每一首音乐与每一支舞蹈都展现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化圈”的辉煌,它勾连起十九世纪由旧式贵族组成的知识分子,他们怀抱着相同的理想进行文化活动。柴院正是在这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由尼古拉·鲁宾斯坦于1866年建立,为俄罗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奠定了其在国际音乐界的重要地位。
8月18日的音乐马拉松将由两位俄罗斯功勋艺术家、柴院资深教授安德烈·皮萨列夫(Andrey Pisarev)和帕维尔·纳塞希安(Pavel Nersessian)携手演绎。二位代表的正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卓越传承,贯穿着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里赫特、吉利尔斯、阿什肯纳齐、普列特涅夫等诸多钢琴大师的深厚传承。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深深植根于上述文化土壤之中,浸润着俄罗斯广袤土地的悲壮与浪漫。正是通过他们的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笔下的音乐才得以纯正地回响至今,俄罗斯之外的钢琴作品也能获得一种别样的风格浸润。这不仅是一种演奏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饱含与灵魂的艺术表达。
纳塞希安的演奏将以贝多芬的两首经典奏鸣曲开场,随后他将演绎肖邦的两首叙事曲和第三钢琴奏鸣曲,展现出肖邦音乐中的浪漫与力量。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他早期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充满戏剧性和情感的深度。第一乐章引子中的开篇将会艰难地攀升在c小调的低音区,随后的主题会以急促的节奏和强烈的对比展现出悲剧性的冲突。这不仅能迅速吸引听众,对于纳塞希安而言,如何设定这个情绪基调将会决定成败。而如歌般的慢版乐章与第一乐章之间尖锐的戏剧性对比也将考验演奏家的功底。
《“月光”奏鸣曲》的情感表达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第一乐章的柔美和梦幻,第二乐章的中庸与优雅,第三乐章的与对比,展示了贝多芬对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对于纳塞希安而言当然不在话下,只会臻于完美。他所代表的俄罗斯钢琴学派强调技巧与表现的平衡。演奏者不仅注重技术的精湛,例如快速的音阶、复杂的和声结构等,还致力于音乐的表现力,深入挖掘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纳塞希安的钢琴演奏以其技巧辉煌、充满戏剧性以及对大型结构的精准掌控而著称,他的音色变化如同印染在画布上的鲜艳色彩,充满了想象力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而肖邦的第三、第四叙事曲正是以其幻想性的旋律和复杂的结构而闻名。《第三叙事曲》开篇如歌的旋律渐渐发展为华丽的变奏,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第四叙事曲》作为肖邦成熟的作品之一,展现了作曲家在旋律和结构上的卓越才能。曲子的每一个乐段都充满了戏剧性,逐步走向,最终在绚烂的尾声中结束。《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被认为是肖邦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充满了技术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度。第一乐章的、第二乐章的谐谑、第三乐章夜曲般的抒情,以及最后一乐章的激动人心,构成了一部完美的音乐巨作。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常常充满了戏剧性与表演性,像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键盘上展现。每一次的触键,都是对内心深处情感的真挚流露,每一个,都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烈致敬。纳塞希安将会用这种深沉而充满诗意的表现方式,带领听众进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
《降B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的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宁静的美感而著称。第一乐章的云淡风轻,第二乐章的沉思,第三乐章的明快,以及第四乐章的欢乐,展现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上的非凡才能。皮萨列夫的演奏则以细腻精致的风格见长。他注重音色的层次感和表现的深度,以一种几近宿命的投入,探索每一个音符的内在含义,善于将音乐的每一瞬间塑造得淋漓尽致。皮萨列夫是否能再现舒伯特这首奏鸣曲中,如同冬日的阳光般温暖而又神秘悠扬的旋律,以及由频繁转换的调性与和声带来的激烈的十分值得期待。而俄罗斯钢琴学派注重音乐中的诗意表达,追求音乐的深层次情感和内涵。演奏者在演绎作品时,会通过细腻的触键、丰富的动态变化和个性化的音乐解读,展现出音乐的诗意和哲理。演奏中也常常蕴含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而这恰恰符合舒伯特的音乐理想。
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以其复杂的结构和敏感的音色变化而著称。整个奏鸣曲将会在单乐章中展现了多种音乐主题,从开始的神秘引子,到激烈的,再到最后的宁静收尾,这部作品充满了李斯特对于音乐语言的探索与沉思。皮萨列夫所受到的教育体系十分注重音色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演奏者通过对钢琴的触键技巧和踏板使用进行精细调整,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音色变化。皮萨列夫对音色的高度敏感性配合对大型复杂结构的掌控将会呈现出完美的演绎。
此次音乐会不仅将会是两位艺术家个人才华的展示,更是对俄罗斯钢琴学派辉煌历史的致敬。俄罗斯钢琴学派融合了欧洲音乐传统与俄罗斯民族乐派文化发展而来,具有深厚的艺术积淀与创新精神。两位大师同为已故俄罗斯钢琴泰斗谢尔盖·多连斯基(Sergei Dorensky)的,他们将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音乐理解,带领观众通过“音乐马拉松”的形式领略这一学派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音乐盛宴的华丽绽放。
8月19-22日,皮萨列夫与纳塞希安还将在为期四天的大师营中全程双钢琴指导、一对一授课。单日旁听席位现已开放招募,参与者不仅可以旁听当日全部指导曲目,8月20-22日晚间的导师音乐会与师生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