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bat365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封面文章】持续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着力打造幸福和谐宜昌

2024-07-09 15:01:11

  【封面文章】持续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着力打造幸福和谐宜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全面推动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围绕“五个坚持”的工作模式,努力探索宜昌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之路,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样板市。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在健康宜昌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市委、市长担任健康宜昌建设领导小组组长,6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健康宜昌和健康城市建设。将健康宜昌建设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先后投资百余亿用于健康城市建设、健康宜昌行动等重大项目。2018年和2022年,市政府两次印发《宜昌市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方案》,不断完善县市联动、部门协同、专技结合的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工作机制。2017年起,将健康城市建设重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考核,每年分别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进行考核排名。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强化环境治理。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实施控源截污、水质提升、河湖连通等工程,强力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对长江干线个经营性码头进行治理,整治入河排污口1857个,生态修复废弃矿山102家,建设绿色矿山31家。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坚持双碳引领,加快全面绿色转型。高标准完成了卷桥河生态湿地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建成25公里城市滨江绿廊。2016年以来全社会能耗强度下降25.5%,以年均2%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制定实施《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城区重点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改革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持续深化蓝天保卫战。以“帮扶+执法”强化污染源监管,用“土办法+高科技”推进秸秆禁烧,以“大数据+超前预警”腾出环境容量,用“企环共商+应急响应”应对重污染天气,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扎实开展碧水保卫战。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实现工业污水应收尽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45.3%,排名全省前列。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制定出台《宜昌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实施“无废园区”等细胞工程。实施宜昌城市建设五年攻坚行动,谋划畅通城市、公园城市、韧性城市、活力城市、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实施路径。打通动脉、贯通骨架、内部循环、外部畅通,推进快速路网有效连接,提高中心路网集散能力。实施中心城区管网系统改造,城市街区一体化有机更新,研究出台城市家具、缓边坡设计等导则规范,研究推进引水润城、运河碧道,清江引水和引江济汉等重大项目。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开展了万物编码、平台增强等整体实践探索,以“小切口”推动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宜昌市获批全国“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推行以片区化、市场化、智慧化、增值化、筑堡化为路径,打造出老旧小区改造的“当阳模式”,得到中央、省市领导肯定。筑基提能增强宜居韧性,全市谋划县城品质提升项目1741个,全域“擦亮”小城镇,创建省级美丽城镇20个,农村危房动态清零。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0%以上,全市申报中国传统村落71个。

  三是坚持生命至上,持续优化健康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组建县域医共体9个,县级医院累计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1个,累计建设胸痛救治单元92家,心律失常防治单元64家、卒中防治站96家、咳喘单元63家;成功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溶栓332例,位居全省首位。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224个,居民签约覆盖率53.16%。在岗大学生村医1150人,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目标。便民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拓展智慧便民服务场景,创新打造“宜健通”小程序、“先看病后付费”信用就医、电子处方流转、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等特色便民服务,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和医疗信息服务。以患者为中心,打造多学科诊疗门诊、推行互联网+护理服务、合理用药咨询门诊等优质医疗护理服务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了患者就医感受。深化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全省率先建设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息平台,大幅减少群众就医负担。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电子处方流转信息化2个项目在全市近70个城市大脑场景评选中分获城市大脑最佳应用一等奖和二等奖。智慧医疗服务加速赋能。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到四级甲等。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排名全国TOP50地级城市第22位、居全省前列。区域医学影像云平台获2023年全省远程医疗及互联网医疗应用大赛最具价值奖。宜昌智慧血站建设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刊推介。共同缔造理念不断深入。坚持党建引领服务群众需求,深入推进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深化实践活动工作,解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持续完善社区医务室建设,创新打造“资源下沉、数字赋能、整合服务”的社区健康医疗场景,基本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健康管理在社区、签约服务在社区、医养结合在社区、康复在社区”。目前,全市建成并运行108个社区医务室,15分钟便民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推进“323”攻坚行动。建立宜昌特色的“3234”攻坚体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3个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等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肥胖、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结核病等4类宜昌地域重点公共卫生问题),基本实现基层提能、筛管一体、防治并重。2023年完成基层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筛查224万人次、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4.4万人、妇女“两癌”免费筛查38万人、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4.97万人、儿童青少年视力筛查29.2万人、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26.6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大幅提升,有效打通了胸痛、卒中救治“起跑第一公里”。聚焦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持续深化“医中办养、养中办医、医养融合、医养签约”为特色的“宜昌模式”,扎实推进安宁疗护国家试点工作,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增至89家、床位达11338张,获湖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命名139家,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医疗机构76家、病床1194张,枝江市获批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市急救中心为全市80岁以上老人建立“120生命绿卡”被人民论坛、健康报等中央、省、市权威媒体广泛报道,被市委主题教育办公室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介。解决基层群众就医痛点,设置乡镇血液透析机构37家,基本满足4102名患者需求。

  四是坚持文化引领,持续提升素养水平。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推进“读书之城”建设,全民阅读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首位;建立全市公共文化网微服务矩阵,数字阅读IP占有率居全国第八位;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已成为宜昌文化符号;“早跑宜马,晚赏焰火”,2.2万人参赛,媒体传播影响力1.95亿人次。每年举办“舞动宜昌广场舞大赛”“全民健身运动会”“快乐社区”等大型文化体育健身赛事数十余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全市各级志愿服务者占常住人口比例41.28%。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三峡蚁工”、邓兰舟义务“带货”、长阳“剃头匠”等获新闻联播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新闻直播间等中央媒体推介。五峰大房坪社区获评2022年度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稻草圈圈”刘敏获评2023年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融合推进文明与健康。将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家庭创建与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创建同步推进。2023年,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健康产业。探索系统化自评体系。每年开展健康城市自我评价,编制《宜昌市健康城市建设》,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利用向全市代表和政协委员推送,用科学评价数据引导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全市水电站468座,此处还有抽水蓄能、风电和光伏发电等形式,以全国0.2%的国土面积贡献全国10%的绿色清洁能源。在生化医药领域,安琪集团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酵母生产企业。东阳光药业的磷酸奥司他韦产能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宜昌人福药业是全球唯一生产全芬太尼系列的药企,也是亚洲最大药研发和生产基地。奥美医疗连续十五年保持全国医用敷料出口第一。在生态农业方面,全市“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量388个,其中绿色食品335个,有机食品13个,“秭归脐橙”“远安香菇”“清江椪柑”“殷家坪蜂蜜”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0个,6个地标产品入驻国家地理标志馆,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强化“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餐饮服务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纳入“城市小脑”建设,学校“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宜昌市蝉联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传承中华药膳文化,拓展“药膳食疗”“中医药+”等大健康领域,评选出长阳冰镇天麻、药膳肥鱼狮子头等“十大药膳”。

  下一步,宜昌市将继续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全面落实公共政策健康评价制度,加强智慧健康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健康细胞建设,夯实基层健康网底,打造基层健康环境,培养健康理念,完善健康服务,培养健康人群,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深化健康宜昌建设,在健康中国征程中贡献宜昌力量!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